你看過「米朗基羅」的「大衛像」嗎?你知道他非唯一雕塑過「大衛像」的大師嗎?
「大衛」(David)的故事典出舊約聖經的「撒母耳記上篇」,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交戰,以色列「大衛」自願與非利士巨人戰士「歌利亞」(Goliath)一博,「大衛」僅以簡單的投石器射出石頭,居然殺死了頭戴銅盔、身穿鎧甲的「歌利亞」。
我知道的三個「大衛像」全是義大利大師的作品,可見「大衛像」對於義大利有多麼特別的意義。
第一個「大衛」是「唐納鐵羅」(Donatello)的作品,完成的時間約在西元1420與 1450年間,屬於文藝復興早期的作品,號稱此期第一個獨立的裸體雕像。 的確,如果不是從中古時期崇尚宗教畫,進入闡揚人文精神的文藝復興時期,就不可能出現裸體雕像。
但是他也非全裸,頭戴寬邊帽,有人說是牧童常戴的帽子,腳穿華麗的靴子,少年「大衛」留著長長的捲髮,皮膚細緻,身材纖細,看起來有些女性化,青銅像高五呎二吋,約與真人相同高度。
這是義大利當時最有錢有勢的梅迪奇(Medici)家族私人收藏,聽說只供親友欣賞,因為形象「不雅」,宗教界一定會大搖其頭。
「唐納鐵羅」選擇以「大衛」在取得勝利後的情境來呈現,他腳踩在敵人的頭顱上,手上拿著敵人劍,以一種英文叫contrapposto的姿勢站立著。
對於contrapposto的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楊永源」教授在「西方藝術中的裸體與裸露問題」有詳細的說明。
- 「米開朗基羅的動勢乃是來自 “對比” (contrapposto) 的概念,這是從古代希臘藝術所主張的人體動勢美的理論。
- 它以人體站姿重心置於單腳,通常是右腳,左腳尖著地,腳跟微提,此時右肩下垂,右腋下至腰際肌肉際擠縮,左側肋間至腰際以至大腿骨,則呈鬆弛拉長為向外微張的弧線,全身自頭顱至腳跟形成有動勢的優雅比例。
- 以蜿曲線作為動勢之根源,是取自希臘時代柏拉圖將火焰閃動之形狀視為靈魂之源的延伸。」
第二個「大衛」是「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的作品,也是大多數人知道的大衛。完成的時間約在西元1501與 1504年間,屬於文藝復興盛期的作品。「米開朗基羅」深入研究人體解剖學,所以他的人物無不肌肉強健、血管浮現,「大衛」也不例外。
這個大理石巨像高達十七英尺,他看起來是個正當盛年的美男子。這是戰役之前的一景,他的頭轉向左邊,機警的等待來襲的敵人,他的全身肌肉緊繃,血管凸現,能量聚積一身,隨時一觸即發。
「大衛」似乎與一般人體的比例不同,他的頭與上半身的比例比下半身大,手也特別大,有一個解釋是,因為當初就準備放在很高的架上,當你從下向上看時,看起來比例就很正確。
第三個「大衛」是「貝尼尼」(Bernini) 的「大衛」,完成的時間約在西元1501與 1504年間,屬於強調動感和戲劇感的巴洛克時期的成品。
這個大理石像高五英呎七英吋,他看起來是個黝黑健壯的青年,除了腰際的一塊布,幾乎全裸,為了顯示他是牧童,「貝尼尼」讓他斜背著牧童常用的竹簍,他的腳邊有國王給他的鎧甲,還有他拿手的樂器豎琴。
「貝尼尼」選擇以交戰的當下為主題,來製造最大的戲劇張力,我們看到是:他用盡全身力量,眉頭深鎖,嘴巴緊閉,右手拿著投石器,左手彎到右手邊拿著石頭,正要用力一揮的煞那行動,更特別的是,你可以想像巨人「歌利亞」就站在離他不遠的地方,也是卯足全力衝刺過來,不禁令人要為他捏一把冷汗。
有一天,我希望能去世界各地看看藝術真跡,畢竟圖片與實際的作品是不同的,我在此許願,大衛,有一天我們會碰面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