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暑的一個週六傍晚,十幾個吱吱喳喳的四十幾歲女人,從我六樓的新家走出來,擠在電梯裡,按了一樓,有人突然說:頂樓還沒去看一看,大家就又從一樓坐到頂樓。奇怪!怎麼有兩個女孩在頂樓騎腳踏車?原來是我家女兒和朋友的女兒,我們大人談得太開心,把小孩都忘了。
這裡是北台灣淡水鎮的「理學苑」住家大樓。社區約有一百戶,只有七層樓高,位在淡水古蹟區,從頂樓就能看到淡水河景。而在美國定居了十六年的我,又怎麼會出現在那裡呢?
淡水是我的故鄉,今年決定在淡水築個小窩,每年寒暑假就可以回來度長假,因為新屋才完工,我索性就帶女兒回來住上半年,一方面可以佈置裝潢,另一方面可與親友團聚,第三方面可讓八歲的女兒學中文。
女人們、小孩們和兩個爸爸面帶微笑,仰望開闊的天空,清風徐徐吹來,淡水暮色真美好,觀音山和大屯山環繞,像慈母的手臂,還有各式摩天大樓爭艷。這一刻,沒有煩惱、比較、過去和未來,只有大學畢業二十四年後的喜相逢!
同學會在台灣似乎非常蓬勃,例如我的大姊就是個「同學會達人」。她剛從中學教職退休,我經常聽說她要去參加同學會,她也常留意適合開同學會的餐館,因為她可以建議地點,不用說,大台北區的大小雅緻餐館,她當然都吃遍了。
我雖然移居美國,也不落人後,每年仍然回台參加一次大學同學會。我朋友比較少,保持聯絡的,就只是住在台北的五六位大學同學,每次返台時,大家總會見見面,說是歡迎我,其實是她們平日太忙碌,雖然都住在台灣,一年也只能見這一次面。
因為離鄉背井,讓我特別珍惜老朋友,深體人生無常,必須即時把握。最近幾年,拜科技之賜,住在美國的我反而成了主辦人。當我快要回台前,我就會發出電郵通知大家,那些不用電郵的同學,就有勞台北的同學以電話通知,有時也會邀到外縣市的同學來參加。
今年停留的時間較長,當然更義不容辭挑起主辦的責任,還要有家人和朋友的團隊協助,有人要負責聯絡,有人要帶路,才能找到位在半山腰的寒舍。美酒佳餚更是不可少,正巧妹妹開了家韓國餐館,就在我家附近,我們包下餐廳全場,可以盡情喧嘩。餐後,大家到頗具建築特色的淡江中學ˋ真理大學漫步、拍照,再散步到寒舍,繼續第二回合的敘舊。
在客廳中,我為大家朗讀一篇報紙上的文章:「…一年又一年,許多人過了中年,開始懷念老友,開始想念故鄉,甚至開始回想起童年的一切,懷舊的心情,期盼老朋友各自安好,不管物換星移海枯石爛,大夥驀然回首之際,仍能相互問候:噢!你還在這裡!」多麼貼近我們的心情啊!文章標題叫「相見亦無事」,作者是王瓊慈。
「相見亦無事」是上句,我更喜歡下句:「不來常思君」,尤其是看到兩位闊別二十四年的老同學,共有的往事又浮現腦際,別後的生活經驗也是大家的借鏡。朋友見面,並不需要「有事」,但要有時間,在網路上看過一句話:「再忙,也要和你喝杯咖啡。」
你最近去喝咖啡了嗎?對我而言,再忙,也要開個同學會。
改寫于聖荷西二○○九年八月二十七日
10/09/2009
Immorality and Art
CAN “IMMORAL” PEOPLE CREATE GREAT ART?
My answer is YES. I will analyze it from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explain why the artworks are great.
From a spiritual perspective, these great artworks were God’s work; these artists were just channels to express them. Why choose them? I don’t know. Their flaws or crimes committed are the living proof that we humans are imperfect. I guess Caravagio (1573-1610) killed someone in a spur of rage. Bernini physically disfigured his mistress out of jealousy. Jacques-Louis David acted according to his belief: “arts must …contribute forcefully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public,” and must be in the service of revolution. (p. 847 Gardner’s)
From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 wonder if the moody unfriendly Michelangelo was the same great sculptor Michelangelo who created David. Was he happy when he was creating? Or was the furiously jealous Bernini the same Bernini who created the Saint Peter’s Cathedral? What I mean is people behave differently at different times of their lives and when interacting with different people. I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we all have “multiple personalities”. During any given day, we can go through different thoughts, moods and feelings. I confess that sometimes I was very unkind to my own family.
Also, we don’t know if some of these artists suffered from bi-polar, depression or other mental or mood problems. Some studies show that genius and psychosis are just separately by a fine line. We know Van Gogh is a good example. It seems that the strong emotions combine with good art skills generate great art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technique and its influences, to reach mastery, each and every artist has to study and work hard.
In the case of Caravagio, his art style “injected a naturalism into both religion and the classics, reducing them to human dramas, played out the in the harsh and dingy settings of his time and place.” (p. 700, Gardener’s) This was a brand new style and influenced artists then and later greatly. How courageous and ingenious! His use of perspectives and chiaroscuro (contrast of light and dark) was especially significant.
Bernini was a great architect, sculptor, and painter in Baroque period. Until old age, he would work with his chisel for seven hours virtually without pause, throughout a long, hot day. According to the book Art: A New History by Paul Johnson, Bernini “believed that God had endowed him with unusual gifts and that, in return, he must make exemplary use of them to glorify his Maker and to make the world share his faith.” He was the creator of David, the Ecstasy of Saint Teresa. He was more than just a violent lover.
Jacques-Louis David also studied past artwork very careful and was considered to be a great artist in neoclassical period. His artworks include The Death of Socrates (1787), Oath of the Horatii (1784), the Death of Marat (1793). The latter was most controversial because he depicted Marat as a martyr instead of a terrorist murderer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 A naked man in a bathtub looked so innocent. However, the artwork itself was very convincingly real in a neoclassical style, and the composition was considered to draw reference to the Pieta by Michelangelo. Its value lies on that it is moving to the viewers and it shows us that a painting can be deceptive.
My answer is YES. I will analyze it from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explain why the artworks are great.
From a spiritual perspective, these great artworks were God’s work; these artists were just channels to express them. Why choose them? I don’t know. Their flaws or crimes committed are the living proof that we humans are imperfect. I guess Caravagio (1573-1610) killed someone in a spur of rage. Bernini physically disfigured his mistress out of jealousy. Jacques-Louis David acted according to his belief: “arts must …contribute forcefully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public,” and must be in the service of revolution. (p. 847 Gardner’s)
From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 wonder if the moody unfriendly Michelangelo was the same great sculptor Michelangelo who created David. Was he happy when he was creating? Or was the furiously jealous Bernini the same Bernini who created the Saint Peter’s Cathedral? What I mean is people behave differently at different times of their lives and when interacting with different people. I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we all have “multiple personalities”. During any given day, we can go through different thoughts, moods and feelings. I confess that sometimes I was very unkind to my own family.
Also, we don’t know if some of these artists suffered from bi-polar, depression or other mental or mood problems. Some studies show that genius and psychosis are just separately by a fine line. We know Van Gogh is a good example. It seems that the strong emotions combine with good art skills generate great art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technique and its influences, to reach mastery, each and every artist has to study and work hard.
In the case of Caravagio, his art style “injected a naturalism into both religion and the classics, reducing them to human dramas, played out the in the harsh and dingy settings of his time and place.” (p. 700, Gardener’s) This was a brand new style and influenced artists then and later greatly. How courageous and ingenious! His use of perspectives and chiaroscuro (contrast of light and dark) was especially significant.
Bernini was a great architect, sculptor, and painter in Baroque period. Until old age, he would work with his chisel for seven hours virtually without pause, throughout a long, hot day. According to the book Art: A New History by Paul Johnson, Bernini “believed that God had endowed him with unusual gifts and that, in return, he must make exemplary use of them to glorify his Maker and to make the world share his faith.” He was the creator of David, the Ecstasy of Saint Teresa. He was more than just a violent lover.
Jacques-Louis David also studied past artwork very careful and was considered to be a great artist in neoclassical period. His artworks include The Death of Socrates (1787), Oath of the Horatii (1784), the Death of Marat (1793). The latter was most controversial because he depicted Marat as a martyr instead of a terrorist murderer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 A naked man in a bathtub looked so innocent. However, the artwork itself was very convincingly real in a neoclassical style, and the composition was considered to draw reference to the Pieta by Michelangelo. Its value lies on that it is moving to the viewers and it shows us that a painting can be deceptive.
9/22/2009
三個大衛
你看過「米朗基羅」的「大衛像」嗎?你知道他非唯一雕塑過「大衛像」的大師嗎?
「大衛」(David)的故事典出舊約聖經的「撒母耳記上篇」,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交戰,以色列「大衛」自願與非利士巨人戰士「歌利亞」(Goliath)一博,「大衛」僅以簡單的投石器射出石頭,居然殺死了頭戴銅盔、身穿鎧甲的「歌利亞」。
我知道的三個「大衛像」全是義大利大師的作品,可見「大衛像」對於義大利有多麼特別的意義。
第一個「大衛」是「唐納鐵羅」(Donatello)的作品,完成的時間約在西元1420與 1450年間,屬於文藝復興早期的作品,號稱此期第一個獨立的裸體雕像。 的確,如果不是從中古時期崇尚宗教畫,進入闡揚人文精神的文藝復興時期,就不可能出現裸體雕像。
但是他也非全裸,頭戴寬邊帽,有人說是牧童常戴的帽子,腳穿華麗的靴子,少年「大衛」留著長長的捲髮,皮膚細緻,身材纖細,看起來有些女性化,青銅像高五呎二吋,約與真人相同高度。
這是義大利當時最有錢有勢的梅迪奇(Medici)家族私人收藏,聽說只供親友欣賞,因為形象「不雅」,宗教界一定會大搖其頭。
「唐納鐵羅」選擇以「大衛」在取得勝利後的情境來呈現,他腳踩在敵人的頭顱上,手上拿著敵人劍,以一種英文叫contrapposto的姿勢站立著。
對於contrapposto的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楊永源」教授在「西方藝術中的裸體與裸露問題」有詳細的說明。
- 「米開朗基羅的動勢乃是來自 “對比” (contrapposto) 的概念,這是從古代希臘藝術所主張的人體動勢美的理論。
- 它以人體站姿重心置於單腳,通常是右腳,左腳尖著地,腳跟微提,此時右肩下垂,右腋下至腰際肌肉際擠縮,左側肋間至腰際以至大腿骨,則呈鬆弛拉長為向外微張的弧線,全身自頭顱至腳跟形成有動勢的優雅比例。
- 以蜿曲線作為動勢之根源,是取自希臘時代柏拉圖將火焰閃動之形狀視為靈魂之源的延伸。」
第二個「大衛」是「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的作品,也是大多數人知道的大衛。完成的時間約在西元1501與 1504年間,屬於文藝復興盛期的作品。「米開朗基羅」深入研究人體解剖學,所以他的人物無不肌肉強健、血管浮現,「大衛」也不例外。
這個大理石巨像高達十七英尺,他看起來是個正當盛年的美男子。這是戰役之前的一景,他的頭轉向左邊,機警的等待來襲的敵人,他的全身肌肉緊繃,血管凸現,能量聚積一身,隨時一觸即發。
「大衛」似乎與一般人體的比例不同,他的頭與上半身的比例比下半身大,手也特別大,有一個解釋是,因為當初就準備放在很高的架上,當你從下向上看時,看起來比例就很正確。
第三個「大衛」是「貝尼尼」(Bernini) 的「大衛」,完成的時間約在西元1501與 1504年間,屬於強調動感和戲劇感的巴洛克時期的成品。
這個大理石像高五英呎七英吋,他看起來是個黝黑健壯的青年,除了腰際的一塊布,幾乎全裸,為了顯示他是牧童,「貝尼尼」讓他斜背著牧童常用的竹簍,他的腳邊有國王給他的鎧甲,還有他拿手的樂器豎琴。
「貝尼尼」選擇以交戰的當下為主題,來製造最大的戲劇張力,我們看到是:他用盡全身力量,眉頭深鎖,嘴巴緊閉,右手拿著投石器,左手彎到右手邊拿著石頭,正要用力一揮的煞那行動,更特別的是,你可以想像巨人「歌利亞」就站在離他不遠的地方,也是卯足全力衝刺過來,不禁令人要為他捏一把冷汗。
有一天,我希望能去世界各地看看藝術真跡,畢竟圖片與實際的作品是不同的,我在此許願,大衛,有一天我們會碰面的。
9/21/2009
哈利波特書架
你是哈利波特迷嗎?我家就有兩個瘋子,一個是八歲的女兒,一個是早過不惑之年的老公,女兒六歲時,他們開始共讀英文版的哈利波特。
我還有另一隱藏的動機,如果女兒喜歡哈利波特,我以後可去圖書館借中文版讀給她聽,她可以中英文一起學,我心想這真是一箭雙雕,一石兩鳥的妙招,想不到中文版用字很艱深,她都聽不懂,我只好作罷。
女兒今年八歲了,已經可以自己閱讀哈利波特了,她就在家中或車上或學校自由時間,天天抱著一本厚厚的書低頭閱讀,平裝書的裝訂似乎隨時可能解體。
最近,我突然很想畫個書架壁畫,在網上搜尋靈感時,無意中看到一個美國哈利波特迷的網站,叫「Leaky Cauldron」,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
我的目標只是網上那個「哈利波特書架」的樣板,這個六層的書架上,除了或躺或坐,厚度不一的書本外,還有巫師帽、貓頭鷹、蠟燭、羽毛筆、酒精燈、水晶球、試管等神秘十足的東西,當然還有蜘蛛網和黑色燒鍋。
我是在有木框11x14英吋的畫布上,依樣描繪和上色。既然叫「哈利波特書架」,當然少不了要有哈利波特全集,我靈機一動,隨性把書脊寫上老子、莊子、我的作品集、奇蹟、快樂集等我喜歡的中英書名,我於是得到一種再創造的快感,我甚至覺得這真是魔法,我有了屬於我自己的神奇書架。
有一天,我們正好去了附近的一家兒童書店,我看到牆上有一只黑鍋圖片和「Leaky Cauldron」這兩個字,Cauldron是巫婆煮魔法湯的那種鍋子,但為何會漏水Leaky呢?
我趕快問我的隨行英文秘書兼老公,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有典故的,語出哈利波特一書,乃一家巫師們聚會的酒吧。
我也查到中文譯名,就叫「破釜酒吧」,這是很簡潔有力的翻譯,但我總覺沒有譯出魔鍋的味道,你說是不是呢?
我終於覺得讀哈利波特還真有點用處。
延伸閱讀
- 你可以上網去搜尋magical bookcase mural,可以看到一個英文網站,有書架樣板和提示。http://www.leakylounge.com/Magical-Bookcase-Mural-t34107.html
貓王大跳芭蕾舞
刊載於美國世界日報
貓王跳芭蕾舞?有沒有搞錯?一開始我也很納悶,實在很難把艾維斯•普利斯萊(Elvis Presley)與芭蕾舞聯想在一起。
但是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很幸運有機會到「聖荷西表演藝術中心」,欣賞到「藍色麂皮鞋」(Blue Suede Shoes)這齣芭蕾舞劇的表演。
其實這個芭蕾舞劇,並非有關貓王的一生,而是編舞者選用了三十首貓王的歌曲,像「藍色麂皮鞋」就是其中一首,來串聯整個芭蕾舞碼,舞者身穿芭蕾舞硬鞋和搖滾現代感的服裝,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現代芭蕾舞吧。
這是一齣在美國有些歷史的舞劇,經過不同的編舞者增減改編,故事主軸是敘述三個高中時代的好友,經過一連串的事件,終於蛻變成大人的過程。我所看的表演,由拿哈特 (Dennis Nahat) 編舞,聖荷西芭蕾舞團演出。
一開場,舞台上燈光耀眼,有十幾對衣著華麗的男女舞者,女生穿著緊身的上衣,蓬蓬的短裙,腰圍更顯得細小,男生是穿緊身衣和大喇叭褲,有鮮黃色、大橘紅色、寶藍色,五光十色,一起配合音樂「吉他手」(Guitar Man)和「藍色麂皮鞋」搖滾起來,少不了貓王的招牌動作,擺手、扭臀、搖腿,但又加上古典芭蕾的技巧,男生舉起女生、跳躍、旋轉,更顯得輕盈流暢。 我不禁也想隨之起舞,搖晃身體,腳打拍子。
全劇分成七幕,從高中生活、失戀、畢業、從軍、入獄,到老朋友重逢等。在高中生活這一幕,一群高中生站成一條線,很整齊的同步跳著排舞,充滿自由、快速、活潑的能量。當舞者很戲劇化的靜止在台上,你就知道舞蹈結束了,或要換幕了,是鼓掌的時間了。
為何拿哈特先生會把搖滾樂與芭蕾舞結合在一起呢?
他說:「在1955年,當我們第一次聽到他的音樂時,全部的美國人,就像是被大鐵鎚擊中腦部。」從那時開始,他就一直夢想有一天,要編寫出這部芭蕾舞劇。
劇中也穿插一些幽默,有一兩次一群男舞者,背對著觀眾,突然出奇不意,快速把褲子拉下,露出屁股幾秒鐘,博得觀眾大笑。主角之一是個長相平凡,個子矮小的男生,他卻愛上一個瘦高的長髮美女,當他們共舞時,畫面就顯得十分可笑,因為高度相差太多,女生反而成為帶舞者。
在「碎心酒店」(Heartbreak Hotel) 的音樂陪襯下,三位主角,分別坐在三張有背的塑膠椅子上,一位坐在舞台的右上方,一位坐在舞台的右上方,一個在舞台的左上方,排成三角形,他們同步穿衣、脫衣,脫衣、穿衣,表達他們在旅館房間的活動。原來,你不用做很大的動作,就可以表現出有趣的舞步。
在「木頭心」(Wooden Heart) 的音樂聲中,舞台背景有一個超大的咕咕鐘,左右有兩個門,舞者穿著有支架的圓裙,頭戴著皇冠,裝扮成時鐘裡的機械小娃娃,她們從一個門旋轉出來,再旋轉進去另一個門,僵硬的舉手提腿,有趣逼真的機械動作,有時還似乎要跌倒了,與前面輕快的舞蹈,形成強烈對比。
最後一幕,三個高中時代的好友又重逢了,他們重新穿上「藍色麂皮鞋」,歡歡喜喜的大跳特跳,年輕時候的樂觀和活力,全部又都回來了,觀眾也很滿意的回家了。
在美國,這似乎是很常演出的芭蕾舞劇,如果你留心一下藝文活動,說不定你也看得到。
延伸閱讀
- 如果在網上搜尋 Blue Suede Shoes ballet,你可以看到You Tube有舞劇的片段影片。
介紹「魔法寫作課」
從寫書到教書:介紹「魔法寫作課」
作者 蓋爾‧卡森‧萊溫妮(Gail Carson Levine)是暢銷小說「魔法灰姑娘」(Ella Enchanted) 的作者,她的故事似乎都圍繞著仙女和公主為主題,卻能寫成一部部十分不同的有趣故事。
在第二章中,作者說明寫這本書的原因,當她能夠把寫作當成全職工作時,她決定在她住的小鎮,免費教一門創意寫作課,至今她已教了許多年,為了讓更多的人受惠,就寫成這本書,她說是把她的「幸運與大家分享」。
這本書從第一章,就很吸引我,聽一聽作者的這段話:「許多年以前,我以為當我長大後,我還會記得當小孩子的感覺,我以為我能夠隨時回到小時候的自己。 但是,我不能。 當你變成青少年時,你踏入一座橋上,你也許已經在橋上了,對岸就是成人的世界,童年已經在你的背後了,這是一座木橋,一旦你走過,它就燒掉了。 」
在我小時候,台灣的社會比較貧困,父母從未買過一本書給我,但是我對書本有一種天生的熱情。小學同學王敏的母親是小學老師,王敏總是帶來一套套的故事書借我們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國語日報出版的外國翻譯少年小說。我到現在偶而還會想起王敏,很感謝她的善良,她說的故事生動又有趣,她今天會是從事什麼工作呢?還在說故事嗎?
一直到我考上高中,大姊要我選個禮物,我要求她買一套國語日報的少年文學,但是你知道嗎?我已經無法欣賞了,因為我已經長大了,回不去童年了。
想不到在美國當了媽媽後,居然又找回一些童趣,開始讀起童書,女兒現在讀長篇故事了,我也跟著長大,讀起同類的書來,當然,原本的赤子之心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對作者的技巧和想像力的讚嘆,還有陪女兒成長的滿足感。
書中介紹了很多技巧,如創意是如何產生的,使用問卷來開發人物性格描寫,如何向腦中批判的聲音說不,如何用五官來描述,如何製造幽默和雙關語等,她用當代青少年小說做例子,也用自己的生活為例,十分平易近人,一點也不單調,每章後面還附有寫作練習。
作者要我們不要輕易把任何作品扔掉,至少要保留十五年,她說:「如果你保存你所寫的東西,你仍然不能走回童年,但是,你還可以看到在那個失去的國度的自己,你還能夠向在大河對岸的自己招招手。不論你是否繼續寫作,你會很高興你保有自己生命早期的紀念品。」
我原來就喜歡幫女兒紀錄成長過程,看了這番話,我就更加肯定生活紀錄的重要,孩子長得真快啊!相信是許多父母共同的感嘆?!還是喜悅呢?
我童年最早也是唯一的照片,是我大約五歲的照片,我常在想,我以前到底長什麼樣子呢?學生時期的作文和週記,一篇也沒有保存下來,所以我讀到這裡,更是心有戚戚焉!
我相信喜歡寫作和閱讀的人,一定會喜歡上這本小書,有小孩的父母也可以讀讀它。
我在逛網路亞馬遜書店時,無意中發現這本英文版「魔法寫作課」(Writing Magic),自己喜歡寫作,也一直想鼓勵女兒創作,就毫不猶豫買了這本書,以為是教小孩寫故事的書,但是我發現它更適合我,我便開始把它翻譯成中文!
作者 蓋爾‧卡森‧萊溫妮(Gail Carson Levine)是暢銷小說「魔法灰姑娘」(Ella Enchanted) 的作者,她的故事似乎都圍繞著仙女和公主為主題,卻能寫成一部部十分不同的有趣故事。
在第二章中,作者說明寫這本書的原因,當她能夠把寫作當成全職工作時,她決定在她住的小鎮,免費教一門創意寫作課,至今她已教了許多年,為了讓更多的人受惠,就寫成這本書,她說是把她的「幸運與大家分享」。
這本書從第一章,就很吸引我,聽一聽作者的這段話:「許多年以前,我以為當我長大後,我還會記得當小孩子的感覺,我以為我能夠隨時回到小時候的自己。 但是,我不能。 當你變成青少年時,你踏入一座橋上,你也許已經在橋上了,對岸就是成人的世界,童年已經在你的背後了,這是一座木橋,一旦你走過,它就燒掉了。 」
在我小時候,台灣的社會比較貧困,父母從未買過一本書給我,但是我對書本有一種天生的熱情。小學同學王敏的母親是小學老師,王敏總是帶來一套套的故事書借我們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國語日報出版的外國翻譯少年小說。我到現在偶而還會想起王敏,很感謝她的善良,她說的故事生動又有趣,她今天會是從事什麼工作呢?還在說故事嗎?
一直到我考上高中,大姊要我選個禮物,我要求她買一套國語日報的少年文學,但是你知道嗎?我已經無法欣賞了,因為我已經長大了,回不去童年了。
想不到在美國當了媽媽後,居然又找回一些童趣,開始讀起童書,女兒現在讀長篇故事了,我也跟著長大,讀起同類的書來,當然,原本的赤子之心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對作者的技巧和想像力的讚嘆,還有陪女兒成長的滿足感。
書中介紹了很多技巧,如創意是如何產生的,使用問卷來開發人物性格描寫,如何向腦中批判的聲音說不,如何用五官來描述,如何製造幽默和雙關語等,她用當代青少年小說做例子,也用自己的生活為例,十分平易近人,一點也不單調,每章後面還附有寫作練習。
作者要我們不要輕易把任何作品扔掉,至少要保留十五年,她說:「如果你保存你所寫的東西,你仍然不能走回童年,但是,你還可以看到在那個失去的國度的自己,你還能夠向在大河對岸的自己招招手。不論你是否繼續寫作,你會很高興你保有自己生命早期的紀念品。」
我原來就喜歡幫女兒紀錄成長過程,看了這番話,我就更加肯定生活紀錄的重要,孩子長得真快啊!相信是許多父母共同的感嘆?!還是喜悅呢?
我童年最早也是唯一的照片,是我大約五歲的照片,我常在想,我以前到底長什麼樣子呢?學生時期的作文和週記,一篇也沒有保存下來,所以我讀到這裡,更是心有戚戚焉!
我相信喜歡寫作和閱讀的人,一定會喜歡上這本小書,有小孩的父母也可以讀讀它。
6/30/2009
西遊記萬歲
像許多美國的母親一樣,從女兒一兩歲開始,我們就常上圖書館借書,母女倆度過許多溫馨美好的共讀時光,女兒常坐在我的膝上,一邊好奇的翻著一頁頁的插畫,我雙手環抱著她小小的身體,把一本本好看的繪本逐字唸給她聽。
可惜好景不常,她上小學後,老公自然接手這個重任,因為他是美國人,他們每晚如膠似漆的黏在一起唸書,所唸的故事書也越來越厚,往往長達幾百頁。
女兒上二年級後,不但對我的英文發音勤加更正,對我所說的與美國有關的一切,也經常畫上問號:「真的嗎?我要去問爸爸。」我有時生氣了,就作河東獅吼:「你知不知道,你媽媽可是上過美國的研究所!」但是,她哪裡知道研究所是啥東西。
在英語世界中節節敗退,但我至少還是家中的中文專家吧!「女兒啊,媽媽唸本中文故事書給你聽吧!」我很慈祥的說。她總是不假思索的拒絕:「不要!」。每週要她完成中文學校的六頁作業,也總要一再催促,特別是寫中文作文時,大多是她先說英文,我替她翻成中文,再加以潤飾,有時,我真不知道誰才是作者呢?
如何讓女兒增強中文能力,甚至愛上中文呢?我終於想到:不如就帶女兒回臺灣上學吧!但是當我第一次看到台灣小學三下的國語課本時,差點就昏倒了。密密麻麻的課文,都有五六段長,小孩要寫解釋和造詞、造句,還有記憶大量成語,女兒每天要花上兩三個小時,抄寫不知所云的複雜句子。
學校說她的年紀該上三年級,就算跟不上,也不能降轉二年級,我雖然不同意這種說法,但是已經註冊了,就姑且一試,要是真的不行,大不了就在家自學吧!
經過三個月的調適與輔導,女兒做功課的時間終於縮短了。不過,我們還是沒有餘力閱讀課外讀物。學期終了前,我無意間提到孫悟空,我說這是台灣的孩子都認識的人物,我還說「西遊記」與她深愛的「哈利波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有法術哦!
看她露出好奇的表情,我隔天就衝去書店,買回一本有插畫的注音版「西遊記」。睡前,我就讀一章給她聽,因為章節很短,她還會催促我多讀幾頁,所以一下子就讀完了。書中的人物造型奇特,有唐三藏、豬八戒、孫悟空、牛魔王、鐵娘子、蜘蛛精等,她都很仔細的看著插畫,甚至拿出鉛筆來臨摩。我不禁在心中歡呼:西遊記萬歲!
其實,我自己對西遊記的印象已經很模糊了,這回有機會重讀,才知道「五指山」「如來佛的手掌心」的典故,原來就出在這裡!打鐵要趁熱,我一口氣又買了兒童版「白蛇傳」、「梁山泊與祝英台」等古典名著,打算日後一一介紹。
完
帶蘿拉返台就學
在美國住了十六年後,我毅然帶著八歲的女兒蘿拉返台就學。
我們的西方朋友十分羨慕,認為女兒能夠遊學「異國」,機會很難得,能夠學好中文,以後的發展更是不可限量的。
在美國的中國朋友,雖然口頭上說:「你真是用心的媽媽,以後蘿拉的中文一定進步神速,遠遠超越我們的孩子!」我卻能偵測到他們的懷疑和不解,好不容易才移民美國,何必自找麻煩再回去呢?
我對美國的朋友們說:「返台是回鄉、是尋根,不是增加女兒以後的市場競爭力。」
女兒是個混血兒,所以她很幸運能接觸到兩種文化,有爸爸教導英語與文化,也很融入美國社會;我則努力灌輸中國文化,除了盡量和她說中文,從四歲開始,每周六送她去上三小時中文課,她學會了基本說寫,然而總無法跟上台灣孩子的程度。
回台開學之後,有兩週之久,她天天哭著不肯上學,說是聽不懂,說學校不像美國一樣好玩。我向學校要求降級一年,但不獲准,我自責送她來此受苦。回美國嗎?在家自學嗎?如果現在退縮了,會不會讓她留下陰影呢?我很掙扎。
我試著鼓勵她:「還記得你剛學游泳的情形嗎?一開始很困難,慢慢的你就學會了,不是嗎?來台灣上學的機會多麼難得,如果不上學,你也許少了挫折感,但中文永遠都不會進步太多。」
老天爺真的很幫忙,妹妹居然認識蘿拉的同學,我馬上邀請同學到家中一起寫功課,蘿拉的上學指數很快就升高了;每天早自習時間,蘿拉還有志工爸媽進行一對一「補救教學」;級任老師也同意減少她的作業量。
兩個月後,她已經能夠獨立完成功課,也能自己走路上下學。從第一次小考六十分,到後來可以考到八九十分,不過仍然要大量依賴注音,錯別字也很多。
但是她在班上,是大家的英文小老師,今年母親節時,老師要全班寫幾句話送給母親,同學還請她在黑板寫下:「母親是充滿愛心的天使」的英文翻譯。
另外,她在運動會上的一百公尺短跑競賽,居然打破大會紀錄,獲得銀牌!
我問蘿拉:「你覺得中美小學有何不同?」
美國的學校比較小,只有五百名學生,台灣有近兩千名;台灣學校有正式跑道,美國學校操場的遊樂設施較多;台灣有美術和音樂課,比美國好,數學教得很多;台灣周末有很多功課,還有一直在考試,與美國十分不同;但是美國的上課方式和老師比台灣有趣。
兩地差異不止於此,但這是她所能想到的。
學期接近尾聲了,我問她願意留在台灣再讀一學期嗎?她重重的搖一搖頭:「我喜歡來台灣玩,但不想在此上學!」
看到蘿拉寫給美國朋友的信上出現了:right me back soon, 她顯然已經“write” “right”不分了,我也覺得回美國的時間到了!
其實,這半年的台灣遊學,對我們一家三口都是一項試鍊;期間老公失業了,他在學習調整人生跑道,我也努力擦亮我的老花眼鏡,把過去陳舊過時的認知,汰舊換新,但總追不上年輕人的潮流和千變萬化的台灣現況。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我們都會記得這個特別的2009年經驗!
我們的西方朋友十分羨慕,認為女兒能夠遊學「異國」,機會很難得,能夠學好中文,以後的發展更是不可限量的。
在美國的中國朋友,雖然口頭上說:「你真是用心的媽媽,以後蘿拉的中文一定進步神速,遠遠超越我們的孩子!」我卻能偵測到他們的懷疑和不解,好不容易才移民美國,何必自找麻煩再回去呢?
我對美國的朋友們說:「返台是回鄉、是尋根,不是增加女兒以後的市場競爭力。」
女兒是個混血兒,所以她很幸運能接觸到兩種文化,有爸爸教導英語與文化,也很融入美國社會;我則努力灌輸中國文化,除了盡量和她說中文,從四歲開始,每周六送她去上三小時中文課,她學會了基本說寫,然而總無法跟上台灣孩子的程度。
回台開學之後,有兩週之久,她天天哭著不肯上學,說是聽不懂,說學校不像美國一樣好玩。我向學校要求降級一年,但不獲准,我自責送她來此受苦。回美國嗎?在家自學嗎?如果現在退縮了,會不會讓她留下陰影呢?我很掙扎。
我試著鼓勵她:「還記得你剛學游泳的情形嗎?一開始很困難,慢慢的你就學會了,不是嗎?來台灣上學的機會多麼難得,如果不上學,你也許少了挫折感,但中文永遠都不會進步太多。」
老天爺真的很幫忙,妹妹居然認識蘿拉的同學,我馬上邀請同學到家中一起寫功課,蘿拉的上學指數很快就升高了;每天早自習時間,蘿拉還有志工爸媽進行一對一「補救教學」;級任老師也同意減少她的作業量。
兩個月後,她已經能夠獨立完成功課,也能自己走路上下學。從第一次小考六十分,到後來可以考到八九十分,不過仍然要大量依賴注音,錯別字也很多。
但是她在班上,是大家的英文小老師,今年母親節時,老師要全班寫幾句話送給母親,同學還請她在黑板寫下:「母親是充滿愛心的天使」的英文翻譯。
另外,她在運動會上的一百公尺短跑競賽,居然打破大會紀錄,獲得銀牌!
我問蘿拉:「你覺得中美小學有何不同?」
美國的學校比較小,只有五百名學生,台灣有近兩千名;台灣學校有正式跑道,美國學校操場的遊樂設施較多;台灣有美術和音樂課,比美國好,數學教得很多;台灣周末有很多功課,還有一直在考試,與美國十分不同;但是美國的上課方式和老師比台灣有趣。
兩地差異不止於此,但這是她所能想到的。
學期接近尾聲了,我問她願意留在台灣再讀一學期嗎?她重重的搖一搖頭:「我喜歡來台灣玩,但不想在此上學!」
看到蘿拉寫給美國朋友的信上出現了:right me back soon, 她顯然已經“write” “right”不分了,我也覺得回美國的時間到了!
其實,這半年的台灣遊學,對我們一家三口都是一項試鍊;期間老公失業了,他在學習調整人生跑道,我也努力擦亮我的老花眼鏡,把過去陳舊過時的認知,汰舊換新,但總追不上年輕人的潮流和千變萬化的台灣現況。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我們都會記得這個特別的2009年經驗!
淡水故鄉情
準備回台
淡水是我的故鄉,在美國已經住了十六年,今年(2009年),終於在淡水買了一間房子,每年暑假就可以與老公、女兒回來度長假,因為今年新屋才完工,我索性就帶女兒回來住上半年,一方面可以佈置裝潢,另一方面可與親友團聚,第三方面可讓女兒學中文。
雖然只是離開美國半年,還是有不少事情要事先鋪路,尤其我們在美國並沒有住得近的親人,郵件、帳單都要設法處理。回台的部份,女兒可以依親入籍,也可進入小學就讀;老公是外國人,就只能申請居留證,第一次可以居留一年。
新屋裝潢
早在數月前,我們透過妹妹的大力協助,已經順利購得一間三房兩廳的全新公寓。新社區約一百戶,只有七層樓高,而且位在淡水古蹟區,從我家頂樓就能看到淡水河景,小白宮、紅毛城也只是幾分鐘的腳程,對面還有大學、高中、國中、國小各級學校聯成一串,加上姊妹們也住在附近,所以是很理想的選擇。
裝潢房子共花了兩個月左右,除了太專業的部份請師傅施工外,其他像家具選購、層架組裝、油漆粉刷等都是自己來。北歐風太簡樸,鄉村風太昂貴,因為只是度假屋,並不想花太多錢,思來想去,煞費苦心。
在美國時,很想念家人和中國風的東西,老往故宮買國畫;現在住在台灣的鋼骨水泥公寓,就想念起美國的小木屋和花園,這是我心中的矛盾,很難兩全。這回,特地從美國帶回來一些月曆和油畫,讓我解解另一個鄉愁。
尤其兩幅壁貼畫,讓我最感滿意,一幅以溫室的一面大窗為背景,前景是十數盆與實物同大的綠色盆栽,讓家中頓時充滿綠意;另一張前景是藤蔓攀附的高大石拱門,一條小徑引領進入一個有噴水池的神祕花園,花園裡還有什麼呢?頗耐人尋味。
雖然打造過程很辛苦,但經過這些洗禮後,老公說:有家的味道!現在我仍然還在作局部的更動和修改,因為房子與人要互動,要住上一陣子,才能知道真正合不合適。
教育蘿拉
女兒的教育是我返台的主因之一。在美國時,女兒的成績優秀,超過同學甚多,所以我們不太擔心她會銜接不上,也與美方教育單位談過,確定以後可以回美繼續上學。
我在美國時,就上網作了不少功課,搜尋他人的經驗談,我看到名作家洪蘭的一篇文章,提到她帶著兒子由美返台就學所面臨的一些困難,她兒子曾被老師體罰,心靈受挫,到了國中時,甚至必須抬著出門,才肯去上學,所以她後來把兒子轉到美國學校,兒子就變得喜歡上學了。
我們的情況不同,返台就是要體驗台灣當地的教育,沒有理由要去美國學校上學,如果都行不通,就自己教吧!不過,還是要先試試公立學校。幸好,女兒經過一段調適期後,學業已經可以跟上,她在校人緣甚好,也沒有被體罰,或被排擠的情況。
老公來台
老公一向很獨立,他並不反對我們母女先來台,他原想繼續留在美國的電腦公司上班,等數月後,再請調來台或者辭職。人算不如天算,他才休假來台灣一週,就被美方通知裁員了,我們經過一兩天的震驚後,很快就轉憂為喜-這真是上天送來的禮物啊!讓我們全家提早團聚,老公也終於沒有藉口不學中文了(哈!)。只怪我教導不力,老公中文「很普通」,逢人只會說:「你好!」我如果不在家時,他只敢去麥當勞點餐。
也許因為老公的關係,我特別留意到淡水的老外還真不少。例如:某日,我們在一家餐館用餐,突然有一名白種虯髯客走進來,聽到我們用英語交談,就自動與我們搭訕起來,原來他已經住在台灣四年了,是個剛失業的英語老師,一口標準國語,還能自己點菜,讓老公羨慕不已!
常看到騎著單車的摩門傳教士的身影,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也遇過一對美國中年夫婦,帶著四個兒女,千里迢迢來到台北開創教會,暫時先住在淡水,以教英語維生。
我心想:「多麼奇妙啊!1872年,宗教的熱忱讓加拿大籍的馬偕來淡水傳教,在2009年,仍然有許多不同教派的宣教士來到淡水!」有些臺灣人以為美國人都是基督徒,其實不然,我們一家就不是。
近年來,台灣也進口許多外籍勞工,像大姊家就請過菲律賓、印尼籍幫傭;因為異國婚姻而住在台灣的外國人也不少,女兒同學的爸爸是韓國人,附近有家墨西哥餐館,老闆是加拿大人,妹夫的同事太太是日本人。
也許有一天我會去訪問這些人,請問他們對淡水的印象如何,是否已經把淡水當成另一個「家」了呢?!
文學淡水
說來很巧,才搬好家不久,就看到淡水鎮立圖書館的演講通告:「淡水文學漫步」,正合我意,我急切的想要重新認識淡水。
原來早在1926年,淡水就出現在西班牙傳教士所繪的地圖上,西班牙人所建的紅毛城,被憤怒的當地土著燒掉了,現在的紅毛城是荷蘭人再建的;原來,清朝有位「郁永河」,他來到當時交通不便、環境險惡的台灣探採硫磺,堪稱中國第一位探險家;原來,淡水曾經是個風光的國際商港,富商、文人輩出。原來,有不少現代作家都選擇以淡水為家,或書寫過淡水,例如舞鶴、朱天文。
近年來,淡水發生巨變,我這個「老淡水」感到憂喜參半。喜的是古蹟受到保護,過去歷史文獻再現;憂的是在遊人如織的老街,淡水被商品化了,在淡水郊區,搶蓋摩天住家大樓,我常懷疑這個小鎮承受得了這些重量嗎?缺乏良善管理的大樓,經過風雨歲月,恐怕會變成醜陋無比的怪獸!
淡水歷史四百多年,河水後浪推前浪,我個人也許無法阻攔什麼,我只願自己和家人的短暫小住,所扮演的是貢獻者,而非破壞者的角色。馬偕博士的孫子「柯設偕」曾把淡水稱為「詩美之鄉」:
詩之港
畫之街
富於歷史和傳說的淡水美鄉!
翠綠的丘崗
殷紅的城砦
充滿色彩與旋律的港街!
詩美之鄉!
淡水…
我希望淡水永遠是個詩美之鄉!
淡水是我的故鄉,在美國已經住了十六年,今年(2009年),終於在淡水買了一間房子,每年暑假就可以與老公、女兒回來度長假,因為今年新屋才完工,我索性就帶女兒回來住上半年,一方面可以佈置裝潢,另一方面可與親友團聚,第三方面可讓女兒學中文。
雖然只是離開美國半年,還是有不少事情要事先鋪路,尤其我們在美國並沒有住得近的親人,郵件、帳單都要設法處理。回台的部份,女兒可以依親入籍,也可進入小學就讀;老公是外國人,就只能申請居留證,第一次可以居留一年。
新屋裝潢
早在數月前,我們透過妹妹的大力協助,已經順利購得一間三房兩廳的全新公寓。新社區約一百戶,只有七層樓高,而且位在淡水古蹟區,從我家頂樓就能看到淡水河景,小白宮、紅毛城也只是幾分鐘的腳程,對面還有大學、高中、國中、國小各級學校聯成一串,加上姊妹們也住在附近,所以是很理想的選擇。
裝潢房子共花了兩個月左右,除了太專業的部份請師傅施工外,其他像家具選購、層架組裝、油漆粉刷等都是自己來。北歐風太簡樸,鄉村風太昂貴,因為只是度假屋,並不想花太多錢,思來想去,煞費苦心。
在美國時,很想念家人和中國風的東西,老往故宮買國畫;現在住在台灣的鋼骨水泥公寓,就想念起美國的小木屋和花園,這是我心中的矛盾,很難兩全。這回,特地從美國帶回來一些月曆和油畫,讓我解解另一個鄉愁。
尤其兩幅壁貼畫,讓我最感滿意,一幅以溫室的一面大窗為背景,前景是十數盆與實物同大的綠色盆栽,讓家中頓時充滿綠意;另一張前景是藤蔓攀附的高大石拱門,一條小徑引領進入一個有噴水池的神祕花園,花園裡還有什麼呢?頗耐人尋味。
雖然打造過程很辛苦,但經過這些洗禮後,老公說:有家的味道!現在我仍然還在作局部的更動和修改,因為房子與人要互動,要住上一陣子,才能知道真正合不合適。
教育蘿拉
女兒的教育是我返台的主因之一。在美國時,女兒的成績優秀,超過同學甚多,所以我們不太擔心她會銜接不上,也與美方教育單位談過,確定以後可以回美繼續上學。
我在美國時,就上網作了不少功課,搜尋他人的經驗談,我看到名作家洪蘭的一篇文章,提到她帶著兒子由美返台就學所面臨的一些困難,她兒子曾被老師體罰,心靈受挫,到了國中時,甚至必須抬著出門,才肯去上學,所以她後來把兒子轉到美國學校,兒子就變得喜歡上學了。
我們的情況不同,返台就是要體驗台灣當地的教育,沒有理由要去美國學校上學,如果都行不通,就自己教吧!不過,還是要先試試公立學校。幸好,女兒經過一段調適期後,學業已經可以跟上,她在校人緣甚好,也沒有被體罰,或被排擠的情況。
老公來台
老公一向很獨立,他並不反對我們母女先來台,他原想繼續留在美國的電腦公司上班,等數月後,再請調來台或者辭職。人算不如天算,他才休假來台灣一週,就被美方通知裁員了,我們經過一兩天的震驚後,很快就轉憂為喜-這真是上天送來的禮物啊!讓我們全家提早團聚,老公也終於沒有藉口不學中文了(哈!)。只怪我教導不力,老公中文「很普通」,逢人只會說:「你好!」我如果不在家時,他只敢去麥當勞點餐。
也許因為老公的關係,我特別留意到淡水的老外還真不少。例如:某日,我們在一家餐館用餐,突然有一名白種虯髯客走進來,聽到我們用英語交談,就自動與我們搭訕起來,原來他已經住在台灣四年了,是個剛失業的英語老師,一口標準國語,還能自己點菜,讓老公羨慕不已!
常看到騎著單車的摩門傳教士的身影,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也遇過一對美國中年夫婦,帶著四個兒女,千里迢迢來到台北開創教會,暫時先住在淡水,以教英語維生。
我心想:「多麼奇妙啊!1872年,宗教的熱忱讓加拿大籍的馬偕來淡水傳教,在2009年,仍然有許多不同教派的宣教士來到淡水!」有些臺灣人以為美國人都是基督徒,其實不然,我們一家就不是。
近年來,台灣也進口許多外籍勞工,像大姊家就請過菲律賓、印尼籍幫傭;因為異國婚姻而住在台灣的外國人也不少,女兒同學的爸爸是韓國人,附近有家墨西哥餐館,老闆是加拿大人,妹夫的同事太太是日本人。
也許有一天我會去訪問這些人,請問他們對淡水的印象如何,是否已經把淡水當成另一個「家」了呢?!
文學淡水
說來很巧,才搬好家不久,就看到淡水鎮立圖書館的演講通告:「淡水文學漫步」,正合我意,我急切的想要重新認識淡水。
原來早在1926年,淡水就出現在西班牙傳教士所繪的地圖上,西班牙人所建的紅毛城,被憤怒的當地土著燒掉了,現在的紅毛城是荷蘭人再建的;原來,清朝有位「郁永河」,他來到當時交通不便、環境險惡的台灣探採硫磺,堪稱中國第一位探險家;原來,淡水曾經是個風光的國際商港,富商、文人輩出。原來,有不少現代作家都選擇以淡水為家,或書寫過淡水,例如舞鶴、朱天文。
近年來,淡水發生巨變,我這個「老淡水」感到憂喜參半。喜的是古蹟受到保護,過去歷史文獻再現;憂的是在遊人如織的老街,淡水被商品化了,在淡水郊區,搶蓋摩天住家大樓,我常懷疑這個小鎮承受得了這些重量嗎?缺乏良善管理的大樓,經過風雨歲月,恐怕會變成醜陋無比的怪獸!
淡水歷史四百多年,河水後浪推前浪,我個人也許無法阻攔什麼,我只願自己和家人的短暫小住,所扮演的是貢獻者,而非破壞者的角色。馬偕博士的孫子「柯設偕」曾把淡水稱為「詩美之鄉」:
詩之港
畫之街
富於歷史和傳說的淡水美鄉!
翠綠的丘崗
殷紅的城砦
充滿色彩與旋律的港街!
詩美之鄉!
淡水…
我希望淡水永遠是個詩美之鄉!
訂閱:
文章 (Atom)